April 01, 2017

《地下鐵》2017音樂劇 — 在想像的縫隙重生



2004.03.26 地下鐵 音樂劇 @ 台北國家戲劇院
2017.03.25 地下鐵 音樂劇 @ 台中國家歌劇院

相隔13年(雖然正確來說是12年又364天),我再度遇上了《地下鐵》。


▍關於版本

音樂劇《地下鐵》在台灣重演多次,前後共有三個版本,
1.0版 2003年 陳綺貞(Cheer)
2.0版 2012年 魏如萱(Waa)
3.0版 2017年 魏如昀(Queen)
沒有機會觀賞第2版,因此看劇時是下意識地拿第1版和第3版做比較。

首先,兩個場地都不錯,音響,椅距,視野,沒有特別能挑剔的地方。
第1版我坐在第六排,可以看清楚每個人物的細微動作,但相對來說容易忽略背景。
第3版我坐在二樓中央位置,這場地的聲音包覆感很好,整體舞台看的非常清楚,尤其是利用不同距離的投影所製造出3D背景效果,但相對來說只能看到人物的走位和大動作。

簡單的結論是,
陳綺貞的版本塑造了角色原型,
魏如昀的版本有部份表演受到綺貞的影響,但她的盲女又更俏皮一點,
整體來說,2017的版本添加了新的舞台設計和影像設計,也穿插了時事冷笑話,但架構、台詞與音樂性幾乎相仿(雖然有多了首 Waa 寫的新歌,但 87% 相仿)。

2004 v.s. 2017 票根、節目場刊


▍關於角色

主要角色比較:

角色 |第1版|第3版
盲女 |陳綺貞|魏如昀
黑衣人|范植偉|HUSH
愛麗思|黃心心|劉廷芳
天使 |吳恩琪|洪佩瑜 
母親 |梁小衛|梁小衛(竟然是同一位!)
父親 |Fa |隆宸翰
玩具兵|徐堰鈴|崔台鎬
女店主|馬照琪|王世緯
詩人 |黃俊銘|陳永龍 
法官 |李健常|史俊威(小威在這)

無論是哪一個版本,我最喜歡的角色都是玩具兵 💂
第一代的玩具兵由女演員(徐堰鈴)詮釋,第三代則換成男演員(崔台鎬),
而舞台上除了盲女以外,每個演員都分飾多角,
像是玩具兵同時是給盲女舞會門票的侍者,以及幫盲女撐傘的企鵝,
但這三者中,那個在荒蕪的花園裡被某個人童年所遺棄的玩具兵,才是中心角色吧(擅自理解)。

每個人稍縱即逝即塵封在記憶的「童年」,
對玩具兵來說卻是滿載悲傷的回憶,因為他是一長大就被丟棄的角色,
但同時,童年卻也是盲女想記得的47件事之二:

「我會想念10歲時我看到的那隻象,象的死亡」
「我7歲時的照片,第一次迷路穿的鞋」

在盲女無盡的想像世界中,玩具兵應該就是她對於童年的意象,
但這個玩具兵卻不幼稚,反而說著成熟的話語,對於世界感到無限焦慮,
如同急著長大,長大後才發現成人世界一點都不美好的我們一樣。

因此玩具兵是《地下鐵》中夾雜最多後設台詞的一角(也得到了不少笑聲),
比如「我在一個脆弱無比的任務編組上,這裡失眠的人超過三個,這齣戲的導演、製作人,還有我家的烏龜」,比如「有沒有哪個劇團有缺玩具兵的角色?(遞名片)…我是玩具兵,妳可以叫我具兵」,
他的表演誇張而嘲弄,明明外表是個玩具,卻悲涼地嘲諷著成人的現實。



▍關於音樂

我總覺得「音樂」在記憶中是很奇妙的存在,
有時候旋律和歌詞並不一定背的起來,甚至只聽過幾回,
你以為已經忘記了,但它只是被封裝起來存放著,等到某天觸動到開關,一聽到前奏,它們就會一個一個送到眼前,而不由自主地接著哼起來,彷彿昨天才聽過一樣。
如果世界上真的存在《腦筋急轉彎》(Inside Out)那樣的大腦總部和思路列車,
那麼音樂絕對是最容易就能抽取出來的記憶,不需要死背,就能輕易地召喚它。

尤其是一首能傳唱的歌曲更是如此。

「2003年我寫了人生中第一首可以傳唱的歌〈失明前我想記得的 47 件事〉,也因為這齣戲,開始更多的音樂工作。」——陳建騏

《地下鐵》為了貼近幾米繪本的原意,捨棄百老匯形式,整部劇採詩意的方式拼貼,
其中由詩人李格弟作詞的〈失明前〉單看歌詞像是詩句的組合,但內容卻和整場演出環環相扣,
例如散場我第一件思考的事,仍舊是對盲女來說「那 4 個字」到底是什麼?
它的旋律也很特別,主歌—副歌—唸頌,只循環一次,輕柔卻有張力,非常有記憶點。

我想〈失明前〉是地下鐵中最知名的一首曲子了(完全是盲女 main theme!)
受歡迎到它若出現在陳綺貞演唱會的歌單上,當晚肯定被標上夢幻逸曲夜的程度,
雖然不愛陳綺貞了,但演出時我還是不經意地輕輕哼了起來…,
尤其是「到底是誰隨手關掉整座星空,讓我流下眼淚」的結尾力道,太美了👏(痛哭)

BTW, 魏如昀的演繹是超乎期待的。
而我第二喜歡的仍是〈進入花園〉。



▍關於地下鐵

《地下鐵》是一個關於想像、夢、記憶的故事。

盲女,失去了視力,她的世界永遠被關上了燈,卻關不住她無盡的想像,
她走進了地下鐵,在一個一個月台上邂逅不同人物,顛覆虛實,
或許她所能「看見的」,都比你我來的更多,
她曾經能夠敏銳地察覺世界,寫入成生命中想記得的事,
在失去視覺感官後,則變成在想像中飛馳,來描繪這個她還不能完全適應的世界。

我的理解是,因為視覺的死亡,所以盲女在想像的縫隙裡重生。

在她的想像中,地下鐵各站停靠的是:
城堡外面的森林後面的綠色迷宮、
禿頭的兔子溫泉、
玫瑰刺到玫瑰自己花園、
下午三點十七分廣場、
每個「站名」描述都充滿畫面與意象,她一路行經像夢境又像現實的旅行路線,
遇到了各種神秘或吵雜的人物,但她卻始終不知道自己要去哪裡,
直到最後,盲女才吐露「其實我哪裡也不想去」,她只是想買一束玫瑰花,花的香氣可以讓她連結到所有失明前想記得的 47 件事。

綜觀這些想像,多半是充滿繽紛的色彩和場景,
但劇中的口白和歌詞卻帶有恐懼和死亡的意味流露,
也許正是因為她對黑暗的恐懼,才需要更多的想像,來記得曾有過的光亮。

「我們何其幸運,不確定自己生活在什麼樣的世界。」——辛波絲卡

慶幸的是,我們對這個世界仍擁有想像。



▍那 4 個字的樣子

〈失明前〉其中的一段歌詞是:
「我的手握緊的一張車票,上面有 4 個字叫做目的地讓我微笑,
 我親眼見過那 4 個字的樣子,
 像黑色雕花欄杆,圈住一個黃昏的露台,有一個男人在下面示愛。」

我一直都很在意那 4 個字的答案。

第一次看《地下鐵》我還是個學生,
記得散場後我和一起看劇的朋友討論了這個問題「那 4 個字是什麼?」
————「世界盡頭」
這是13年前臆測的答案。

1. 劇中有一首曲名就叫做〈世界的盡頭〉
2. 盲女曾有一句台詞是「玩具兵企鵝,你能告訴我真的有世界的盡頭嗎?」
以上二個原因,讓當時的我覺得也許世界盡頭是她「想像中的目的地」也說不定。
但問題是,47 件事裡的目的地不應該是她的想像,而是存在於記憶中才對,答案到此打成死結。


這回,第二次看《地下鐵》的我已經是社畜的形狀,
散場後卻還是思考著同樣的問題,那 4 個字的樣子是什麼…?
————「玫瑰花園」
總而言之梳理出一個新的答案www

1. 在某個月台上,盲女遇到了詩人,詩人對她說他擁有一座玫瑰花園。
2. 盲女的口白有一句是「穿越地心的另一端,會不會剛好有一片盛開的玫瑰花園?」
3. 劇情尾聲,玩具兵假扮的企鵝指出「玫瑰花的香味」會讓盲女連結到失明前想記得的 47 件事,
  但是,〈失明前〉的歌詞從來沒提過玫瑰花這三個字,所以玫瑰花就藏在 4 個字的目的地裡吧?
4. 玫瑰花園跟黑色雕花欄杆的意象很合 ← 你再掰啊wwww

網路上似乎也沒找到正確解答。
就讓我這麼以為吧。


▍限定彩蛋

這次的《地下鐵》藏有一個彩蛋。

在劇情後半段,〈以自暴自棄的方式出現〉曲目中,
場上出現了多個造型一樣的盲女,代表著不同時空的盲女交錯,
她們不再向旅客問路,只是從一個月台換到另一個月台,不斷下車又上車,
而每個盲女們(大概有6-7個)輪流獨唱這首曲目,其中一個聲音非常熟悉。

終場時,每個角色輪流上台謝幕,提詞機則打上依序打上演員名字的字幕,
最後一組上台的是二個盲女,字幕打上「魏如昀、魏如萱」時整個全場鼓譟了www
原來我沒有聽錯!!!

Waa(魏如萱)親臨飾演盲女分身,簡直是最好的禮物。

而事前的宣傳、節目表、場刊、海報都沒提到 Waa 會出現,完全是驚喜,
終場後,人力飛行劇團FB原文也宣佈 Waa 的特別演出是 3/25 場次限定!!!!
這彩蛋無敵滿足,媽媽我上對列車啦!!!🏃💨💨💨


台中國家歌劇院
 
演員謝幕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